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在线职业教育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
一、教育和科学技术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重点推进城区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江阳区江南小学二期、龙马潭区阳雀山中学三期、叙永三中一期等10个项目竣工投用,江阳区实验小学城西分校、纳溪中学迁建工程、泸州高中城西分校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江阳区茜草安置小区幼儿园建成投用。
教育扶贫稳步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7年竣工校舍建筑面积84.25万平方米;安排免学费、助学金、营养午餐计划资金6.7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9747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全面落实教师待遇,重点向村小和教学点、条件艰苦地区倾斜,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贴9470.27万元,享受补贴的教师22893人;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110套。
学前教育。全市有幼儿园727所,在园幼儿14.61万人,专任教师5415人。其中,市辖区幼儿园253所,在园幼儿45208人,专任教师2322人。全市公办幼儿园140所,在园幼儿6.93万人,专任教师1476人。其中,市辖区公办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15020人,专任教师382人。减免民族待遇县4.73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减免1.3万名非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在园幼儿保教费。
义务教育。全市有小学223所,小学教学点697个,专任教师1.92万人,招生5.05万人,在校小学生38.08万人,毕业生7.51万人。初级中学190所,专任教师1.20万人,招生7.63万人,在校学生20.12万人,毕业生5.79万人。特殊教育(盲聋哑学校)学校7所,专任教师158人,招生173人,在校生980人,毕业生156人。包括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学生在内,全市特殊教育在校生3823人。义务教育阶段58.21万名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和作业本费,补助6.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制住校学生生活费,补助金额4737万元。义务教育巩固率92.7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52%。
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全市普通高中26所,专任教师5910人,招生2.86万人,在校学生8.08万人,毕业生2.6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招生2.07万人,在校学生6.86万人,毕业生1.64万人,专任教师2311人。免除全日制中职学生学费,金额7708万元;资助全日制一、二年级中职在校生1.56万名学生生活费,资助金额2927万元。免除普通高中2.5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免除金额1137万元;资助2.6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生活费,资助金额3945万元。
高等教育。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专任教师2345人,招生17807人,在校学生63823人,毕业生23535人。其中,研究生教育招生600人,在读学生1694人,毕业生508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招生13954人,在校学生47325人,毕业生13036人;非全日制本(专)科招生3253人,在读学生14804人。全市成人高等学校1所(教学点),专任教师50人,招生1164人,毕业生1147人,本专科在校生4987人。
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全市2.65万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13038人、上线率49.2%;重点本科上线4984人、上线率19.0%;全市1.41万人参加成人高考,录取人数1.2万人。
2017年度自考报名总人数12812人。其中,社会型自考(社会型专业即大自考)2017年度报名累计人数1824人,毕业人数26人。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泸州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火炬泸州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成功打造“酒城科创航”泸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与线下“川南(泸州)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实体交易市场”相结合;建立全省唯一的四川重大技术装备几何计量检测中心;挂牌成立了北航研究院泸州分院,建立了王华明院士工作站、甘中学机器人研发中心。
科技孵化载体。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12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市级众创空间39家。
科技成果与专利。全市创新科技成果3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3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9项。全年专利技术申请受理3217件,专利申请授权1451件,其中发明专利94件。西南科技大学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市场交易。全年技术合同登记67份,合同成交额45567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5703万元。
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9户,市级科技 型企业675户,省级创新型企业64户。
商标权。实施商标品牌兴市战略,完善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四大体系建设。本年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年末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1630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6件、省著名商标73件、市知名商标18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
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机构和设施。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展厅改展、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投入使用,泸顺起义旧址陈列馆开馆。年末,全市有文化馆8个、文化站142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14个、公共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3个,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市图书馆总藏量145.61万册(件),其中图书藏量108.99万册,总流通人次115.34万人次。图书馆中,市级图书馆2个(含少儿图书馆1个),总藏量73.98万册(件),图书藏量55.25万册,总流通人次58.11万人次。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186.01万册。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坐席数574位,少儿文献14.03万册。全市剧场、影剧院16家。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继续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一园四区”(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张坝艺术区、川南影视传媒创作区、川南文化创意园区、泸州市工业遗址展示区)。纳溪乐道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产业(音乐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组建“泸州市文化消费试点企业联盟”,搭建 “掌上泸州”文化消费平台,开展“四季”消费活动(文化消费季、精品演出季、书香阅读季、醉美旅游季)。由古蔺天香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星瑞仁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如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以古蔺文化为背景,以古蔺历史、风景为核心的电影《北纬28度》登陆院线上映。城市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商业影院16家,全年实现电影票房收入725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
文化惠民。免费放映农村和社区公益电影16779场次。开展“醉美泸州百姓舞台”周末剧场、“泸州河”川剧驻场演出、“书香酒城全民阅读”系列品牌活动、端午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等本土品牌活动500余场。承办宋代石刻与宋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国龙文化峰会、中国美酒音乐欢乐季等全国、全省活动10余次,引进经典剧目10余场。
文化遗产保护。全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8个。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3项。
报纸、期刊出版。出版期刊3种,总印数3万册;出版报纸5种,总印数2499.5万份。
广播电视设施。年末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4700公里。有线电视实际用户35.3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3.39万户。广播电视互联网实际用户9.51万户,比年初减少1.17万户。
全民健身和体育活动。全市健身实施和场地数量1654个。继续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年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体育锻炼109.3万人次。组织泸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足球(春季联赛)、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秋季联赛)、篮球比赛等6项市级比赛。成功举办2017年ITF国际网球巡回赛、中国铁人三项全国老年人健身大会乒乓球比赛、四川省全民健身羽毛球赛等赛事。资助业余训练贫困学生运动员100人;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60人,输送国家队8人。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奖牌120枚,破省级以上记录4次。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卫生资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4628个,其中医院14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个、基层卫生机构4455个、其它卫生机构3个。医院中,三甲医院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妇幼保健院8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健康教育机构2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个。基层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8个,门诊部4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15个,村卫生室3516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5462人,比上年增加26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237人,比上年增加582人;注册护士11752人,比上年增加1610人。年末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25242张,实有床位29256张。

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实施镇、村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 2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完成18个,232个中心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医院通过验收,市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全年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1978.77万人次,门、急诊1920.48万人次,住院治疗103.26万人次,出院103.47万人次。产妇住院分娩率99.92%,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13.05/10万人。婴儿死亡率3.4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9‰。按照审核日期统计,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7287例,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69.21/10万人,死亡率3.53/10万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45%。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人口统计年度2017年(报告期为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出生人口51367人,死亡29656人,人口自然增长21711人;出生率10.08‰,死亡率5.82‰,人口自然增长率4.26‰、比上年上升0.29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5046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24%、比上年上升2.05个百分点。贯彻实施“二孩”政策。二孩生育24699人,比上年增加5137人。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