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7年能源材料市场现状分析-“同业强强联手”、“优势产业互补”与“解决产能过剩”三大逻辑主导央企合并。新一轮央企整合的定位为“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纵观近年来央企合并的案例,我们发现三大逻辑主导央企合并,分别为“同业强强联手”,“优势产业互补”,和“解决产能过剩”。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新一轮央企整合的定位为“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纵观近年来央企合并的案例,我们发现三大逻辑主导央企合并,分别为“同业强强联手”,“优势产业互补”,和“解决产能过剩”。
1、同业强强联手:高端装备型央企强强联手拓展海外市场,避免恶性竞争。中国在高铁、通信、特高压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端装备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具有先天优势。在全球市场与欧美日等同领域公司竞争市场的背景下,同业务类型的央企有必要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联手在海外开拓市场,且避免走出同业恶性竞争的错棋。
代表合并案例:中国南车同中国北车合并,打造中国中车。
2、优势产业互补:产业链上下游的央企通过兼并重组,有望实现技术协同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扩容等多重共赢。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行业,通过上下游重组整合,延伸产业链,将外部交易内部化,有助于降低企业中间成本。以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为例:原中电投拥有水电、火电、新能源资产的综合能源企业,业务涵盖电力、煤炭、铝业、环保等多领域,拥有电力项目投资、工程承包的多项资质。
国家核电具有核电研发、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管理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是经国务院授权引进核电技术、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的实施主体、主要载体和研发平台,也是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CAP1700 的牵头实施单位和示范工程实施主体。顺应核电重启的浪潮,双方的合并实现了技术、产业、资本的价值互补。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分别为我国第一和第于大建材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擅长水泥、玻璃、轻质建材、玻璃纤维等建筑材料,而中国中材擅长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非金属材料技术装备与工程业、非金属矿业三大产业,通过业务重组,两大集团通过优势互补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双方在水泥业务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化解过剩产能。
代表合并案例:中电投合并国家核电,打造国电投;中建材和中国中材合并。
3、解决产能过剩:煤电、钢铁、煤炭、建材、航运等产业产能过剩现象较为普遍,传统行业横向合并可实现集约化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下,产能相对过剩的传统行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将产能过剩央企合并为超大型企业,可依靠规模经济、垄断优势对产能进行重构。海运长期低迷,中国远洋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两大巨头业绩持续与佳,两者“抱团”合并。在产能过剩的钢铁领域,宝钢、武钢也完成了重组。
代表合并案例: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宝钢和武钢。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